作为中国西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陕西省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,带有陕西标识的《长安十二时辰》、《年年岁岁柿柿红》、《白鹿原》、《西京故事》、《聂荣臻》、《我在北京挺好的》、《大秦帝国之纵横》、《别让我看见》、《王大花的革命生涯》、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等电视剧近年来不断走入大众的视线,一大批具有国家水准和陕西特色,阐释中国梦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佳作不断涌现出来,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良好反响,为提升陕西文化软实力发挥了积极作用!
进入十二月,两部陕剧陆续登陆央视黄金档,在全国、省内各界产生了良好反响。《装台》烟火气息紧贴生活, 《大秦赋》叙事宏大震撼人心!双剧齐发,陕人陕剧彰显陕西文化力量!
正在央视热播的陕剧《装台》中,熟悉的景点、繁华的街道,诱人的美食,亲切的陕普,集中呈现着十三朝古都西安的魅力和变迁,很多观众感叹,这简直就是一部西安的宣传片。近日,记者采访该剧编剧马晓勇时,他坦言自己是西安人,这份亲切感是不由自主的 。
马晓勇擅长现实主义题材创作,曾完成《重案六组》等多部家喻户晓的作品,文字风格鲜活有趣,擅长以小人物的视角刻画大时代背景,人物真实、接地气。马晓勇说,作家陈彦所创作的小说《装台》,是用冷峻的现实主义笔触描写小人物生活,也让自己有了“上手”的冲动 。
“原著我只看了一遍,可能每个编剧理解不同,方式不同,我的理念是看得越多,越不知道怎么改。”改编中,最让马晓勇头疼的是演员人物的设置问题,“在原小说里,允许女一号一半就没了,但在影视剧里一半就没了女一号,演员合同怎么签?另外,剧中前几集突出了杨波这个人物,因为作为影视剧男二号他太靠后才出现不合适,还是合同不好签,不能白来不干活。”
马晓勇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,剧中所拍摄的美食美景、发展变迁,是不由自主展现出来的。“回家拍戏,像看到自己家人一样,那种亲切感,想摁也摁不住。我在西安长大,方言从小就说,要想表现西安的特点,接地气,西安的语言就脱口而出。至于片中的美食,有时是在创作时出去吃了什么,回来顺手就加在作品里。”
由于《装台》剧组大部分来自西影,工作气氛也相当松驰。片中,马晓勇还亲自上阵,饰演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黑总一角,他解释并非出于对角色的偏爱,“也想演疤叔,一个是有别的活儿要做,二来疤叔戏太多,记不住台词。想演诊室大夫,只是那大夫话唠,更记不住词。黑总说什么不说什么都一回事,可以随意发挥,又站那儿不动,属于置景部门。”
相较原著,剧版《装台》仍然讲着最真实的小人物生活,有苦难、有喧闹、有悲凉……但也多了一些轻松、幽默和从容。“现在国家形势这么好,如果只有忧伤,没有笑光是哭,那是创作者的苦肉计。更多的观众需要温馨,电视剧需要更多的人来看,最好是让观众笑着笑着哭了,哭着哭着笑了。每个人的趣味不一样,能尽量多地满足更多人的需求,挺好。”马晓勇说。
《装台》已经播出过半,虽然没有太多的悬念和巨大的矛盾冲突,但仍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。对此,马晓勇表示,这部戏并不强情节,尽可能的是在抓人物、塑造人物。“我个人更看重人物,喜欢做有情节的人物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